首頁>新聞資訊>行業資訊>攤牌了,無人售貨機的秘密都在這里

攤牌了,無人售貨機的秘密都在這里

發布時間:2021-08-11 點擊數:1373
“無人零售果真迎來第二春了嗎?” 
無人零售又有了一些新變化。 
如今出租車這一場景被挖掘出了新的玩法。有乘客上車后發現,車內居然懸掛著一臺彩票機(刮刮彩),付了錢即時出票,刮中就能兌獎。 
這讓她來了興致,當即買了一張,雖然未能中獎,但司機告訴她,之前有乘客在他車里買彩票中獎20塊,他因此分到了兩塊錢。 
還有一些出租車上的副駕駛座被改裝成了掃碼按摩椅,司機有時會贈送乘客一次免費按摩。雖然在設備上賺不到很多錢,但不少司機認為,一方面設備提成可以積少成多,另一方面也能豐富乘客的乘車體驗,一舉兩得。 
無論是買彩票、零食飲料還是按摩體驗,出租車場景中發生的變化只是無人零售的一個縮影。 
隨著行業“退燒”及洗牌,如今無人零售開始向著新的趨勢邁進,誰都沒有想到的是,催化這次行業加速發展的正是新冠病毒。 
紅極一時又為何偃息旗鼓? 
新冠疫情之前,無人零售曾是國內的明星賽道。 
2016年阿里巴巴提出“新零售”后,許多勇于創新的零售企業紛紛加入了線上線下融合的風潮,這一概念的興起同時帶動了無人零售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,整個行業迅速成為投資風口。多方推動下,入局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多,行業規模由此迎來了爆發式增長。 
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顯示,我國無人零售行業自2017年“起飛”后,市場規模高速增長,2018年約為198億元,預計2020年將超過300億元,在零售渠道中表現突出。其中,自助售貨機仍是主流渠道,占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。 
值得一提的是,僅在2017年無人零售行業共發生了93起融資事件。 
然而好景不長,無人貨架領域的頭部平臺、成立于2017年6月的猩便利,在獲得兩輪累計約4.8億元融資后,于2018年初突然被曝出大量裁員,引發行業震動; 
隨后,“GOGO小超”也被曝停運,從開業到停運僅4個月。在這之后,無人零售行業像觸發了多米諾骨牌,大量平臺相繼倒下。 
此后,行業迅速降溫退燒,資本也開始回歸冷靜。究其原因大概有三個: 
一是不少企業在拿到融資后激進擴張,搶占市場位置進行布局,卻忽視了供應鏈建設,導致商品供應不足,極大影響了用戶體驗。 
與此同時,以盒馬為代表的零售新物種,以及本地生活服務的不斷成熟,讓消費者隨時隨地都能購買到需要的商品,這些都對無人零售造成了不小的沖擊。 

二是行業初期,不少無人貨架設備缺少防盜功能,用戶可以自由接觸商品,不付錢就拿走商品的情況頻發,嚴重時有企業的貨損率一度高達40%。 

三是同質化競爭嚴重,不少企業選擇打價格戰,用優惠補貼的砸錢形式,嚴重影響了部分企業的盈利能力。補貼結束后,無人貨架中的商品價格不再具有競爭力,也就無法留住用戶。 
在來自行業內外部競爭的共同作用下,入局C端無人零售市場的玩家們艱難地在生存線上掙扎,而此時,B端市場對無人零售的探索似乎成熟一些。例如,“震坤行工業超市”就憑借無人智能設備解決了制造業零件供應的痛點。 
新零售商業評論了解到,震坤行工業超市的智能倉儲管理設備就相當于超市貨架,這些貨架擺在客戶的工廠內,除了一些限制性物品外,零件、生產用品等都可以擺在設備中,工廠的客戶需要什么就可以在設備中添加。 
舉例來說,一家工廠的員工每天上班需要用到手套,工廠向震坤行工業超市預訂一定數量的手套,放進智能設備中,供員工使用(每個員工拿多少都有記錄),到了月底或約定時間根據實際使用的手套數量進行結算,這種模式稱為領用即下單,放在貨架中的商品并不算采購金額。這樣既節省了工廠的采購成本,也能為其優化現金流。 
而震坤行工業超市的倉儲人員則會根據后臺提示,對貨品進行補貨,如果庫存不足,后臺也會警報提示。 
從場景來看,B端無人貨架準確瞄準了企業客戶的剛需,而伴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,無人零售在抗疫最前線也找到了精準的應用場景——在火神山、雷神山醫院,配備了無人超市。 
顧客挑選完商品,只需用手機掃碼結賬,從而最大限度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,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風險,同時也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服務。 
疫情催生了大量“無接觸服務”需求,這讓無人零售再次受到市場關注。 
果真迎來了第二春? 
除了無人超市,無人智能柜也在疫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 
疫情期間,“在樓下”平臺用無人智能柜切入社區場景,為居民提供無接觸式購物服務,售賣的商品不僅有水飲、休閑零食,還有水果生鮮、面包鮮食、鹵味熟食等生鮮商品,平均每天每個社區至少服務100人次。 
“在樓下”的負責人曾表示,即便每天都補貨,很多商品不到下午就會被賣空。 
疫情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了無人零售模式,與此同時,行業從業者也吸取此前的教訓,通過技術完善軟硬件產品。 
例如,用智能柜取代原來簡易的無人貨架;貨柜門必須在驗證消費者身份后才能打開,并在取物關門后通過重力感應或者圖像識別等技術結算后扣款。 
貨柜智能化升級一方面提升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,能做到即拿即走,自動扣費,方便快捷;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貨損率,企業可以實時掌握每臺智能終端的商品銷量及庫存情況,從而大幅提升運營效率。 
在國內最大的內貿批發平臺1688上,新零售商業評論聯系到了一家專注無人智能柜制造十余年的企業,其相關負責人胡海表示,如今不同廠家生產的智能終端設備在功能上的差異性已經越來越?。粺o論是賣生鮮、冰淇淋或者鮮花,客戶只需要選擇對應功能的智能柜就行。 
隨著智能柜的逐步升級,設備生產企業入行的門檻也變得越來越高。 
胡海介紹道,智能柜的用料必須扎實,保證機器的故障率維持在最小范圍,同時在機器耗能方面也需要進行優化,這些都是客戶比較看重的; 
在軟件方面,整個系統需要持續更新維護,客戶所需要的功能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、完善;另外就是要對產品提供及時的售后服務。 
新零售商業評論經過調研,將參與終端無人零售業態的玩家分為三類: 
第一類是像農夫山泉、統一等為自己品牌商品增加渠道的自營品牌; 
第二類是如“小e微店”“在樓下”等專注無人零售領域的玩家; 
第三類是像便利蜂、每日優鮮、瑞幸等切入無人零售的其他行業玩家。而它們的背后,則是像胡海這樣提供智能柜解決方案的企業。 
從零食、飲料到生鮮、鮮花,如今無人售貨機覆蓋的商品品類越來越豐富,再加上消費者被疫情“訓練”出來的購物習慣,以及因行業再次受到關注而紛紛入局的新玩家,所有因素似乎都在證明無人零售的第二春已經到來。 
然而,骨感的現實為行業帶來了一場“倒春寒”。去年底,瑞幸咖啡宣布退出無人售賣機“瑞劃算”業務,理由是“要使其盈利,需要持續性的規模投入”。這意味著,除了投入真金白銀,無人零售的玩家們必須拿出點真本事。 
深入場景,精細化運作 
所謂的“真本事”,首先離不開深入洞察消費者需求,在消費場景上進行更有針對性的細分。 

例如,在籃球館配備飲料售貨柜,打球間隙補充水分是必然的需求;在地鐵站設置專門售賣口罩的自動貨柜,以解決消費者忘戴口罩或口罩損壞的燃眉之急…… 

“在樓下”以智能貨柜布局社區場景,除了原來的功能外同時接入了外賣業務,用戶通過外賣平臺挑選智能貨柜中的商品,下單后由配送員到智能貨柜取貨,再送到消費者手中。這樣拓展了外賣渠道,也加快了貨柜中商品的流通。 
同樣是社區場景,有智能柜生產商與乳制品企業合作,在小區中放置了具有低溫冷藏功能的智能鮮奶自提柜,不僅能保證鮮奶質量,也減輕了配送人員的工作負擔——不用再挨家挨戶上門送奶,而只需將整個小區的牛奶集中放入自提柜中。 
便利蜂與“小e微店”則看中了辦公室場景。據了解,在最初的非智能貨架時期,熟人辦公環境下的貨損率就比較低;而更新迭代的智能終端設備主要是運用大數據分析,對貨架進行更細化的運營,例如同一個貨架配備哪些品類商品,缺貨時能否及時補貨,等等。 
在醫院場景,有些醫療器械也被放入了無人售貨機中。田女士告訴新零售商業評論,如今在兒童醫院,供兒童吊針時固定手臂的夾板只能在無人售貨機中購買了。 
仔細分析,就不難理解,過去夾板只在醫院附屬藥房有售,但藥房并非24小時營業,放入無人貨柜是方便了患者;另一方面,既然是針對兒童,父母購買夾板的同時總免不了給孩子再買點零食小玩具等,夾板顯然是流量帶貨的最佳之選。 
對于細分需求和消費場景的挖掘,為無人售貨帶來了巨大的機會。然而,要想把生意做成、做好、做大,精細化運營不可或缺。 
以“在樓下”針對社區開展的業務為例,據介紹,這樣的業務不僅需要運營團隊具有極強的供應鏈管控力,而且與社區物業商談合作以及確定貨柜擺放位置等,也需要花費團隊不小的精力。 

再例如,在辦公場景中,如今很多辦公大樓通常會引入多家貨柜,這時候誰家的產品種類、價格及顧客體驗更好,誰就能獲得用戶的青睞,而這些考驗的同樣是供應鏈的管控能力。 

此外,及時的故障清除和設備維護也極為重要。想象一下,在球場上跑了半小時卻因為自動貨柜故障喝不到水的球員;口罩斷了一邊綁帶而無法進站趕地鐵的公司白領;因沒有及時補貨買不到夾板而急得團團轉的家長…… 
這一切都意味著,擺在無人零售玩家們面前的并不是一條坦蕩通途。 
數據顯示,日本平均每25人就擁有一臺自動售貨機,美國的數據則是每50~60人一臺,而我國人均自助售貨機擁有量約為2200人一臺;在貨品方面,在2019年,日本通過自動售貨機出售的商品就高達6000余種。 
顯然,無論是自動售貨機的數量,還是售賣的商品種類,我國的無人零售行業都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。 
在新零售商業評論看來,“存在即合理”。在電商、本地生活、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,無人零售依然能迎來第二春,就意味著現實中存在著消費者的真實需求。 
對于無人零售的玩家而言,真正的競爭對手是誰?可能的市場機會存在于哪里?如何吸引并提高用戶黏性……所有關于零售本質的問題,都需要他們仔細思量。
97精品视频在线看